皇极之光 |孔子一句话竟让子贡苦思七日
孔子究竟说了哪句话,让子贡不睡不吃,苦思七日?大家先看下面《列子》所记载的一段话,这是子贡、颜回与孔子之间发生的一段有趣的故事。
仲尼闲居,子贡入待,而有忧色。子贡不敢问,出告颜回。颜回援琴而歌。孔子闻之,果召回入,问曰:"若奚独乐?"(颜回与他的老师孔子似能心通,颜回于是拿起起琴独自弹起来。孔子听到颜回在弹琴,于是召他进来,问他说“你为何一个人自娱自乐?”)回曰:"夫子奚独忧?"孔子曰:"先言尔志。"曰:"吾昔闻之夫子曰:'乐天知命故不忧',回所以乐也。(我过去听老师您说,君子能明天理,顺应天命,所以君子无烦恼。)"孔子愀然有间曰(孔子面有忧伤之色,一阵子之后说):"有是言哉?汝之意失矣。此吾昔日之言尔,请以今言为正也(我是这样说的吗?你把我的意思弄错了。我说的“乐天知命故无忧”是以前那种场景下所说的,我今天再说一说,以便你能纠正过来,不要理解偏了。)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,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(你只知道“乐天知命之无忧”的人生境界,你未能知道“乐天知命而能忧”的大格局。今告若(若:你)其实:修一身,任穷达,知去来之非我,亡变乱于心虑,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(善于独自修身,人生无论是穷困还是飞黄腾达,都能保持清醒,清楚这些都是世间名相,都如往来之客,终归于空,都不是真我之物,都不能扰乱心神,这就是你以前所理解的“乐天知命故无忧”)。曩(过去)吾修《诗》《书》,正礼乐,将以治天下,遗来世(我往日修订了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,还修正了礼乐之教,是为了用来治理天下并流传后世。);非但修一身,治鲁国而已(我这样做,并不是仅仅为了自己一人独自修身,也不是仅仅为了我们鲁国一个国家。可见,孔子不为自身而忧,不为一国而忧,他所忧的是天下。,这才是一个儒者应有的大情怀。)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,仁义益衰,情性益薄。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(圣王之道不能在当代的鲁国得到践行),其如天下与来世矣(难道圣人之道于天下将来也像鲁国那样得不到传承?后代也像目前那样得不到传承?)吾始知《诗》、《书》、礼乐无救于治乱,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,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,虽然吾得之矣。(我因此才知道,《诗经》《尚书》和礼乐之教不能挽救乱世之颓势,而我还不知如何改变才能救世,这就是一个乐天知命者仍有所忧的原因。虽然我能做到“乐天知命”而无忧,但为天下,为后世,能无忧吗?)夫乐而知者,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。(你们所理解的所谓乐而知,并非古人所说的那个“知”。)无乐无知,是真乐真知(无所乐,无所知,无任何一个“所”在,然后才是真乐真知。)故无所不乐,无所不知,无所不忧,无所不为(有一个所乐,便偏于“乐”之一端,有一个“忧”所在,也偏于“忧”之一端,有一个“为”之所在,便偏于“为”的一段。儒者行中道,不倚不流,故能无为而无不为。这就是“无所不乐,无所不知,无所不忧,无所不为”。)《诗》、《书》、礼乐,何弃之有?革之何为?(《诗经》《尚书》和礼乐之教,虽不能救乱世,一个国家和时代也有其天命之所在,我们又何必为了迎合一个国家或时代而舍弃祂或改变祂呢?)"颜回北面拜手曰:"回亦得之矣。"出告子贡。子贡茫然自失,归家淫思(苦思)七日,不寝不食,以至骨立(骨搜如柴)。颜回重往喻之,乃反丘门(颜回再去子贡那里,把“乐天知命而忧”的道理给他开示一番之后才回到孔子门下。)弦歌诵书,终身不辍(弹琴唱歌,诵读经书,一辈子都不间断。)
大家都知道“乐天知命故无忧”,都知道一个开悟的人已经断烦恼,再也不会整天愁眉苦脸的,但一说起“乐天知命而有忧”,与前面之说截然不同,大家一下子就蒙圈了。孔子曾经教他的弟子们:“乐天知命故无忧”,所以,曾子、子贡都把这句话牢记于心。当孔子的两个弟子看到老师有忧虑时,他们就不理解了。他们或许心里想:“老师不早就乐天知命了么,怎么还会有忧虑,还生烦恼?”
孔子跟颜回解释了之后,颜回当下心解。颜回把夫子的解释传达给子贡后,子贡却理解不了,他茶饭不思,不吃不睡,冥思苦想七天七夜,把自己折磨得骨瘦如柴,还是不得其解。
记得我出来讲儒学时,有一位朋友办公室里挂着一幅画,画中题字正是“乐天知命而乐”,我看了看,说道:“既然知天命了,有啥好乐的?”对方不以为然,问我:“你知道这句话从哪来的吗?”我说:“那是从《周易》的系辞中改过来的吧?”他连忙点头说:“你既然知道是从系辞来,那是孔子说的,怎能有错?”我说:“你只知道孔子说‘乐天知命故无忧’,而不知道孔子也说过‘乐天知命而有优’吧?”这位朋友是文化界有名的人,听我此说,一时脸色就变了,我于是也就不再说下去了。
大家的思维很容易固执于一端,很难从“一端”中摆脱出来。子贡茶饭不思,七日不得其解,我们学儒的,读了此文之后,是否能理解?
要理解“乐天知命”这个成语,需找到来处,联系上下文一起来看,才能理解到位。仰观俯察,知周而道济,旁行而不流,此是乐天;原始返终,知幽知明,通阴阳化生之妙,方是知命。孔子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《中庸》曰:“天命之谓性”。未能见性,焉能知命?易经系辞原文摘录如下:
易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仰以观於天文,俯以察於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。知周乎万物,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。旁行而不流,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
来源:蔡老师的昆仑东来微信公众号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GhEBnnZyHpnO-anbBSEw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