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道传承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
首页 > 国学老师
> 师道传承
皇极之光 | 能这样修,你也能御风而行!
发布时间:2023/11/12 16:41:45 作者:儒踪天下|蔡振民老师 浏览:123次
列子是春秋末期郑国人,他曾师从壶子学道,也曾向老子的亲传弟子尹喜问过道。他潜修默练,终有大成,能御风而行。他对名利非常淡泊,隐居郑国四十年而无人知。郑国宰相知道他之后,曾给他送去一车粮食。他当时虽然已经没食粮,脸有饥色,但他知道宰相是为了做个礼贤下士的姿态才来见他的,并无诚心,他于是坚定地推辞了宰相的粮食。 一个叫作尹生的后生听说列子能乘风,于是来跟他学习。他多次请列子给他传法,列子都不理睬他,于是就离开了。但没多久尹生就后悔了,又回来向列子学习。以下这段话就是列子与尹生的对话。 列子师老商氏,友伯高子,进二子之道,乘风而归。尹生闻之,从列子居,数月不省舍。因间请蕲(同祈,祈求。)其术者,十反而十不告。尹生怼而请辞,列子又不命。尹生退。数月,意不已,又往从之。列子曰:"汝何去来之频?"尹生曰:"曩章戴有请于子,子不我告,固有憾于子。今复脱然,是以又来。"列子曰:"曩吾以汝为达,今汝之鄙至此乎。姬!将告汝所学于夫子者矣。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,三年之后,心不敢念是非,口不敢言利害,始得夫子一眄(斜着眼看)而已。五年之后,心庚(同更)念是非,口庚言利害,夫子始一解颜而笑。七年之后,从心之所念,庚无是非;从口之所言,庚无利害,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。九年之后,横心之所念,横口之所言,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,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;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,若人之为我友:内外进矣。而后眼如耳,耳如鼻,鼻如口,无不同也。心凝形释,骨肉都融;不觉形之所倚,足之所履,随风东西,犹木叶干壳。竟不知风乘我邪?我乘风乎?今女居先生之门,曾未浃时,而怼憾者再三。女之片体将气所不受,汝之一节将地所不载。履虚乘风,其可几乎?"尹生甚怍(惭愧),屏息良久,不敢复言。
列子如实地讲了他九年求师学习的经历。这个经历是真实的,讲的正是每一个修道人所要经历的过程。大家如能细细品味,将能品出一个修道者的心路历程,对修身大有帮助。下面我将列子求师学习的四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,以便让大家从中学习和受益。
1、三年之后,心不敢念是非,口不敢言利害,始得夫子一眄而已。列子在向老师学道过程中,三年之内,心不敢起是非之念,口不敢说利害之言,如此坚持了三年,老师才瞥他一眼。为何?经历了三年的洗心与闭嘴的磨练,才能把平时习惯于外求的习性转为内照,才能开始做克己功夫,这个功夫其实就是《大学》里所说的“知止”。唯有实实在在做到“知止”了,然后才能于日常事务上转外求的习惯为内在的观照。内照是修道的第一步,我们如果不实实在在做这个功夫,使心有所止,每天虽口口声声都说不外求,而内心却总是按捺不住,总是不自觉地往外窥探,向外溜达,如此怎学得道?因此,列子老老实实地做了三年“止”的功夫,老师才瞥他一眼。老师大概是想,这小子能三年闭嘴练心,好像还行,像是一块修道的料。但能否坚持,这还不好说!老师瞥他一眼,是将信将疑的样子。老师对他虽有了一点信心,但还不能信任。修道毕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,能于中途不退转的,千万人中难得一人啊!老师瞥他一眼,多少有了一点惊喜,也有所期待,但还不能十分相信他。
2、五年之后,心庚念是非,口庚言利害,夫子始一解颜而笑。用三年时间来断绝心中是非之念,练就闭嘴功夫,本来就不容易的了。为何三年之后,又开始心想是非和口说利害之言?而且此时所想所说比修道之前更多?在三年的克己功夫里,虽然做到了再也不想,再也不说,但那只是做到“止”的一端,遇事之时,是非之念还是会浮现,用压制的方法去修炼,那是刻意的,是造作的。心常纠结而口不说,那也只能做得一个口是心非的哑巴,做个伪君子!不是么?现代也很多人为了不得罪人而不说是非的嘛,他们这样做并非出于真心和诚心,只是为了包装自己而已。所以,光修闭嘴和关闭心念的功夫还是不行的,还得敢想敢说,才不会落在“关”与“闭”的怪癖中。老师看到他此时不仅能管住了心念,能管住了嘴巴,如今又能打开心扉,能无所顾忌地说,于是开心地笑了笑。老师一解颜而笑是何意?大概是:“嗯,敢于打开心扉,敢于说三道四而不落在以前三年的关、闭之境界,不固化,能阖能开,还行吧!”读到这里,我又想起山里闭关修炼的人,他们在山里闭关修几年之后,就得下山到红尘中磨练。能在安静的山中修六根之清净,也能在红尘这大染缸中保持清净,不受污染,才能修出真清净的境界。
3、七年之后,从心之所念,庚无是非;从口之所言,庚无利害,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。闭嘴和关心念是为了转外求为内转,内转成功,可以养成反省的习惯。于是第二阶段是放开去想,放开去说。此时是随想随照,随说随反省。照多了,反省多了,慢慢地就没是非可以念,没是非可以说了。所以,在第三阶段不用去管心想什么,也不用去管口说什么。念随起随照,明明如镜,何来是非可照?随口所说,无非真性流露,何来利害?此时,习性已经可以随时转化,再也不必刻意地压制自己,一切都是任运自如。修身至此,大功指日可待,故老师带着他并坐在一起。“一引吾并席而坐”表明老师已经认可自己。读到这里,我又想起《孝经》里说的:“口无择言,身无择行,言满天下无口过,行满天下无怨恶。”我们如果修身未能达到列子这个程度,又怎能如理如法地理解孔子传《孝经》时说的这段话?
4、九年之后,横(放纵)心之所念,横口之所言,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,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;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,若人之为我友:内外进矣。而后眼如耳,耳如鼻,鼻如口,无不同也。心凝形释,骨肉都融;不觉形之所倚,足之所履,随风东西,犹木叶干壳。竟不知风乘我邪?我乘风乎? 列子又用功两年,心是随时随地放纵,口也是随时随地放纵,他完全进入无所顾忌的状态,完全达到“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”之境界。此时他已经远离识神之干扰,亦不受后天元神之左右,进入了先天元神主事,先天一炁随感随应的状态。他完全可以放任自己而没有任何是、非、利、害之想,亦无我、朋友、老师之差别,他已经全然融入天地万物之一体中,与天地万物齐平。更难得的是,自此之后,眼、耳、鼻、口五官之四者,根于心而无有差别。此时,心凝真炁,物、我无二无别,与万物齐而格物之功大成。由此,我又想起《中庸》之所说:“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。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。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。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”做功夫到达这个阶段才是《周易》所说的“穷理尽性以至于命”的真功夫!
来源:蔡老师的昆仑东来微信公众号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dtmVpofGguYKG2sEA9qMW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