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身体系033 | 抓住根本才能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
一、国学的根本何在?
“国学”是一个很尴尬的概念。在大家眼中,只要是在中国流行,三教九流都是国学。中华文化发展近万年了,从儒、释、道到中医、武术、风水、菜谱等,这文化就像一颗大树上的繁枝茂叶。大家如果不抓住树干(根本),不知源头,不能在根本上用功,所做的一切努力将是徒劳的。因此,我们想要文化复兴,必须先搞清楚,国学的根本何在。
二、儒家修身大法的探源
由于历史的偏见,儒家自明朝以后遭受了彻底的摧残。改革开放后,佛学勃然兴起,一些学佛者出于宗教的偏见,也纷纷对儒家进行贬低和抨击,导致了大家对儒学产生各种偏见。为让大家对儒家有所了解,我这里对儒学的“修身”大法的传承进行简单梳理。
儒家修身大法是在天人合一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。其根源在于河图、洛书以及在河图、洛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易经。文王、周公、孔子共同完成的《周易》就是一本关于儒家修身的书。所以,《周易》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占卜的书,更是一本关于天人合一的修炼经典。未能得儒门修身之真传者,一般都难以突破《周易》的象、数、理而证入易经的内核。儒家正是以《周易》为群经之首,统其他诸经而形成儒家完整的经学体系。
当然,儒门的传承,于易经流行之后,又继续有心传口授的心法和行法流传下来。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太极图说》和《通书》、《传习录》就是儒门法脉传承的主要经典。《太极图说》和《通书》是源自于上古的易经传承,重视兼内外于一体的理路;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传习录》则侧重于心性上的传承。当然,即使是易经的传承,也是离不开心性的,离开心性谈象、数、理则无法进入心易,达不到兼内外于一体的高度。因此,心性是儒家的核心,“明心见性”是历代圣贤和大儒们毕生功夫的关键,能明心性才能称得上明道。
三、从几个惯用词语入手谈谈儒家的修身功夫
为让大家看得明白,我下面从心性、性命、命运、运气、气象这几个大家熟识的概念入手,谈谈儒门修身的功夫。
心性也名“天性”,或称为“道”,是宇宙万物的大源头,也是佛家所讲的宇宙真相和西方哲学所谓的背后存在。心性发端而赋予万物之属性,即万事万物所秉受的阴阳之炁,各自是不同的。这赋予万物之性于是又统称“性命”。于人来说,人人的性命虽都有所不同,但这天性却是与生俱来的,人人是本来就具备的。
命运是指一个人(或事物)一生的生命轨迹。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,曾从易经分化出许多诸如占卜、算命和风水等方术。如四柱算命常以个人出生的年、月、日、时所对应的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进行命理推断,推算一个的一生命运。由此可见,心性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,性命是从总源头发端而来的不同生命状态,命运则强调各种生命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。
我们常说,今天运气很好,或很不好,相对于命运来说,运气更强调一时的态势。运气中的这个“气”是离不开当时的时间与空间的,是当时、当地的“气场”中所处的态势。学过梅花易数者,对运气这个概念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。
气象是指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形象,有的是形而可见的,有的则只能于心中感受。总之,这个阶段都离不开一个“象”。只不过,这个“象”离不开炁,仍是从心性上转阴阳五行之炁而来。

从心性--性命--命运--运气--气象这五个概念的层层深入来看,我们的观察常常浮于“象”这个表面,常常为“象”所迷惑;对万事万物的观察深入一点者,能透过表象去感受氣(或炁),能感知表象所隐含的内在气质;一些看相术士或精于算命卜卦者还可以深入到命运这个层次,通过外象而知其命运。但性命和心性这一层,他们是达不到的。要达到知天命(即性命)直至心性,离开儒家的法脉传承和艰苦的修证是不可能的。
对上述几个概念清楚后,大家对当前儒学的各种现象也就有个基本判断了。当前儒学正在兴起,各地讲儒学的学者也很多,但是大家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,许多人讲儒只是停留在“象”这个表面上。有些读经、参悟和修炼几十年的学者,讲的义理虽能深入,但多数却只停留在“炁”的层次。能到达性命这一高度的当今已经非常罕见,能达到心性的高度更是凤毛麟角。
四、学儒者应回到修身这个根本上来
在上述几个概念中,简约地讲,所论的无非是性、炁、象三个层次。历代儒家宗师,无论是宋朝二程子还是明朝王阳明等,无不批评纸上功夫,以便引导大家穿越表象,进入日常修身的实际。宋儒强调“存天理”以及“敬”与“诚”,王阳明强调“致良知”等,都是希望大家穿越表象而进入心性。当然,原始返终(直入心性)是非常不容易的,很多人读经和用功几十年,修身和见地都能超越一般读书人(如明朝末年的大儒船山先生等),但还是停留在炁的感悟层面而难以突破。对于炁与心性的关系,二程子、王阳明和孟子都有所论述。二程子说:“论炁不论性则不明,论性不论炁则不备。”简单的一句话就把“炁”与“性”讲得清清楚楚。孟子对“性”与“炁”也是讲过的,他说:“持其志,无暴其气”,持志即是心性上至诚的功夫,能持志则气自然定,气定则能促进心的安定。反之,心有所住则会导致气之动,气沉不下来则心必动。即孟子所谓“志壹則動氣;氣壹則動志也。”
当然,我们如果能直指心性,于心性的高度上论学,则性、炁、象三者本一而非二。万事万物就其本源来说为心性,就其流行变化来说为炁,就其拟议形容来说为象。
我们现在所学习的知识、技能和理论,说白了就是做“象”的积累功夫,如果不能反身而诚,这些“象”的积累将如严严实实的自我封闭的壁垒,一生都被束缚在坚固的壁垒中而不见天地。所以,我们学儒必须放下以往的一切见地,勇敢地走出封闭的壁垒,用心至诚,谦虚请教。得儒门修身真法,则学中医、太极、书法、音乐、占卜等都能突破“象”的篱笆。于日常中,我们先在“炁”的层面做实实在在的功夫,这番功夫做得好,做得深入,就能与周边一切打成一片,甚至能体察到天地化生之妙,能“神而知之”。然而,此时虽然有了一些功夫,但还是要警戒自己,绝对不可自以为得道而狂妄,这离儒家圣人之大道仍有一段距离,仍需继续慎独修身。我们只有继续战战兢兢地用功,直到乾之用九“见群龙无首,吉”,直到“随心所欲不逾矩”才能真正通达心性,才能一以贯之。真有学儒志向者,看过此文章后,希望能认真思考和明辨。
(本网站 2021-02-01 首次发布)
来源:蔡老师的 昆仑东来 公众号: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voHs3TKb7wZTd-s4wVvvMQ